查看原文
其他

左宏愿 王岐东|嵌入式治理中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基于T县的质性研究

左宏愿 王岐东 东南学术
2024-09-04



作者简介


左宏愿


左宏愿,法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岐东,西北师范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  要


  驻村第一书记是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党通过干部下嵌强化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对T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多位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识别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角色发现,其在嵌入式治理实践中可能面临角色冲突,对此其采取了积极的调适策略。由于在嵌入式治理实践中的独特职位和工作属性,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反映了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应从组织层面、个体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其进行调适,以期更好地发挥嵌入式治理的效能。



研究背景


基层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干部下嵌是在党管干部原则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机制,形成了嵌入式治理模式。这种嵌入式治理是指党针对某一时段的重大基层治理难题,运用自身制度和干部资源,通过将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治理结构和场域中,突破常规科层式治理,改进治理系统的运作,以取得更好治理效果的治理模式。嵌入式治理旨在优化基层治理的特色治理机制,其成效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治理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对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党和国家向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以来,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逻辑、制度成效、实践困境和解决策略等层面,也有部分研究涉及驻村第一书记的群体性特征和个体行为。有学者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的视角,剖析驻村帮扶工作的“超常规治理”运作逻辑。在制度运行成效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论。陶正付和李芳云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抓党建、促脱贫、保民生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舒全峰等人认为,第一书记具有的公共领导力能够提高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治理水平;刘建生等人认为,第一书记增强了村庄获取项目、信息等资源的能力。二是质疑论。有学者认为,驻村干部只是短暂替代村治主体权力,这种乡村建设模式存在严重的内在制度性缺失,容易导致基层矛盾激化,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刘志燕和敬志伟认为,驻村工作面临着文化融入、组织磨合、协调等问题,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并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在微观个体层面,学者主要聚焦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功能,认为驻村第一书记是“嵌入者”、国家治理代理人和乡村基层治理执行人。此外,也有研究分析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负荷、紧张和冲突问题。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研究视角已经比较丰富,但仍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现有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特殊群体特征和微观个体层面的研究,虽然识别出了驻村第一书记可能面临的角色紧张及其对治理效果的影响,但只触及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角色问题,并未涉及工作-家庭角色对其嵌入式治理功能的影响。并且,与其工作角色相关的研究中,尚未深度挖掘驻村第一书记的多重工作角色,也没有深入探究其在嵌入式治理中的独特职位是否使其面临特殊的角色冲突。鉴于此,本文基于角色理论分析驻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多重角色冲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针对角色冲突及其带来的现实困境的多维调适路径。



理论基础


角色理论的核心来源于戏剧隐喻。该理论假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个特定的角色,这将限制个人遵循给定的“脚本”和“确定”的预期行为。角色理论侧重于个人及其行为,并提供了一个通融的视角,将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制度主义联系起来。角色最典型的定义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其中,期望定义了角色的行为要求或限制。角色冲突可从行为与角色要求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兼容性或不兼容性的维度来定义,其中一致性或兼容性主要根据影响角色绩效的一组标准或条件来判断。一般来说,角色冲突划分为四种类型:(1)当事人的内部标准或价值观与其所定义的角色行为之间的冲突。这是焦点人物在担任单一职位或角色时的个人-角色冲突或角色内冲突。(2)当事人的时间、资源或能力与已定义的角色行为之间的冲突。(3)同一个人的多个角色之间的冲突,需要采取不同的或不兼容的行为。(4)以不相容的政策、他人的冲突性要求和不相容的评价标准为形式的期望和组织要求的冲突。

  

工作和家庭角色的冲突一直是角色冲突研究的重要主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工作-家庭界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双薪伴侣家庭和单亲父母在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增加,促使学者们研究工作和家庭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促使组织为兼顾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员工提供更为灵活的工作安排。工作-家庭冲突产生于同时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压力,并且二者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稀缺假说是研究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的理论基础,该假说认为个体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个人担任的角色越多,这些有限的资源就越有可能枯竭。卡恩等人关于组织压力的研究也为分析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1985年,格林豪斯和布特尔扩展了卡恩等人对角色冲突的定义,创建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常用定义。具体来说,工作-家庭冲突被定义为“一种角色间冲突的形式,其中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不相容的”。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主张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者获取与研究背景相关的知识,并且其操作程序可以提高质性研究的结构效度,从而有利于依据经验材料形成理论。相关学者认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扎根理论适用于因素识别类、解读过程类、分析不易掌握类以及对新生事物进行探索性类问题的研究。复杂治理结构中,工作人员角色冲突的存在会导致治理功能的失调。据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驻村第一书记在实践情境中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路径。因此借助扎根理论可以通过逐级抽象的方式对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进行识别,并解读其在实践中的繁杂关系和属性因素。

  

(二)研究对象


T县在2011年被国家列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2017年又被列为G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直到2020年11月21日G省宣告T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县行列。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难度较大,实现乡村振兴的困境较多。遵循扎根理论的要求,本研究选取处于复杂情境中的T县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解释框架的饱和度,本研究采用理论抽样(见图1)。鉴于驻村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性别、工作岗位和业务特性等具有差异,本研究在样本选择时首先考虑驻村第一书记的这些属性,因为不同的属性意味着工作策略、工作能力、社会资本、资源和情境的不同;其次,样本尽可能地覆盖不同群体,如与驻村第一书记密切接触的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和村民等(见表1)。此外,考虑到驻村第一书记群体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范围较广,缺乏明确的抽样框用于帮助筛选,因此本研究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式,根据研究对象提供的线索进行随后的访谈。


图1 理论抽样与范畴图


(三)资料收集

  

为了尽可能保证研究数据的效度和信度,本文依据“三角互证”的要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并使用不同来源的资料。其中,资料主要包含对不同类型人员的访谈内容,如本研究不仅访谈了派出单位、性别、工作岗位和业务特性等属性各异的驻村第一书记,也访谈了与驻村第一书记密切接触的驻村工作队员、乡镇领导人、村“两委”成员和村民(见表1)。此外,资料搜集方法主要包括三类:第一,访谈法。本研究对驻村第一书记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主题涉及驻村第一书记的背景、家庭、教育程度、派出单位、工作职责、民众态度和反应以及任务的接收、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等内容。第二,观察法。本研究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运用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对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时的履职情况、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进行观察,同时对与驻村第一书记互动的其他主体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以形成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第三,文献法。本研究主要通过获取与驻村第一书记相关的文件、文章、报道、图片等二手资料来了解驻村第一书记的履职情况、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与第一手资料形成互证关系;最后,本文采用饱和度检验法对抽象出的理论或解释框架进行检验。



(四)编码过程

  

本研究依据施特劳斯和科宾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流程,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程序对文本数据进行逐行提炼和归纳,并运用Nvivo12软件的节点功能形成不同范畴或概念的类属关系,在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抽样不断补充新材料直至理论饱和,以形成本研究的理论解释框架。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资料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预整理、剔除无效概念和合并相似概念后得到68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整合成6个范畴,并利用Nvivo12软件进行辅助,生成一份具有逻辑性的部分编码结果清单(见表2)。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根据一定的典范将开放编码所获得的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提炼、归类和整理,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因果条件、背景条件、内在联系、行动或互动结果的过程。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通过主轴编码,本研究提炼和归纳整理了工作角色、家庭角色2个主范畴,以及党建引领、组织协调、资源传输和家庭功能4个副范畴(见表3)。


  

3.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选择性编码程序,在对主轴编码形成的各主范畴和副范畴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识别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嵌入式治理实践中凸显的角色类型,包括党建引领者、组织协调者、资源传输者和家庭角色(见图2)。


图2 嵌入式治理中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模型

  

4.饱和度检验

  

为了检验理论解释框架的饱和度,本文随机抽取了三位驻村第一书记和四位村民进行访谈(见表1),并对访谈资料进行重新编码,编码结果未涌现出新概念和新范畴,并且访谈数据编码后可以归纳到相应的主范畴和副范畴中,因此本研究所提炼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理论饱和度,并且所归纳的角色类型基本上覆盖了来源相异的各类主体。分析所得结论反馈给驻村时间较长的两位驻村第一书记后,从反馈结果来看,相关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通过词汇云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主范畴和副范畴的合理性(见图3)。因此,从以上饱和度检验过程可以判断本研究的范畴具有较强理论饱和度,所归纳的角色类型基本符合驻村第一书记的实际情况,符合扎根理论的要求。

  

5.Nvivo12词汇云高频关键词统计

  

运用Nvivo12的词汇云查询工具对访谈、观察等资料进行词频统计时,需要剔除一些比较宽泛的和无实际意义的词或字,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文本资料中与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行为有关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任务、家庭、政策、帮扶、协调、执行、安排、配合和矛盾等,其中,任务、政策、执行、帮扶、协调、配合、矛盾等是构成工作角色的重要维度,而家庭、矛盾等是构成家庭角色的重要维度。因此,从以上维度可以看出本研究主范畴和副范畴的归纳具有合理性。

 

 图3 高频关键词云图

 

发现与探讨:角色、冲突与调适

 

(一)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类型与行动策略

  

角色要求包括与特定角色相关的责任、期望、职责和承诺。驻村第一书记在参与基层事务时往往面临着多重的角色要求,根据其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划分为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两种。

  

1.工作角色

  

工作角色对角色承担者的绩效标准、职位职责、行为、权利义务等赋予了正式的规则和程序。这种角色往往被赋予明确的职责任务,也会受到严格的监督与管控。各级政府都出台专门文件对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的角色大体可分为党建引领者、组织协调者和资源传输者三种类型。

  

第一,党建引领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力”。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嵌入式治理实践的重要主体,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村上建立一个规范的党支部,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村上连发展党员的规范程序都不知道,不过现在好多了,大家都能准时参加党的一些活动。”(GT001-2)作为党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主体,驻村第一书记在推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组织协调者角色。《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明确规定,“帮扶队队长由驻村第一书记兼任”,要求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协调帮扶队员履行好相应的职责任务。此外,驻村第一书记还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村民自治组织健康有序运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协助村“两委”规范村务运行,协调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并使其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相互配合。“我们不仅要组织协调好帮扶队队员之间关系,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职,而且还要积极化解纠纷矛盾,这种矛盾不光是邻里之间、农户之间,更重要的是农户与政府、农户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GT013)

  

第三,资源传输者。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各类帮扶资源的传输者,可以通过合理分配与协调资源,为帮扶村及其村民争取更多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其实,我觉得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能给村民带来各种资源,比如人力、项目、销售渠道等,有的资源确实能帮助村民致富。”(GT002)

  

2.家庭角色

  

驻村第一书记的家庭角色是指其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的化解家庭矛盾、赡养老人及子女照料和教育等家庭责任。虽然嵌入到基层的工作方式使得驻村第一书记在空间距离上远离家庭,但是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要求、期望、职责和承诺并不会远离。事实上,这部分特定的角色责任会转移或强加给其他家庭成员。“一般两年一轮换,长期驻村的话对家庭肯定不利,例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当然选派的时候,单位要征求个人的意愿,强派也会影响到积极性,不利于工作开展。”(GT001)

  

(二)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冲突及现实困境

  

角色冲突意味着一个角色的期望使另一个角色的表现更加困难。驻村第一书记在满足角色期望中产生了工作角色的冲突、家庭责任与基层驻村工作的角色冲突。

  

1.多维工作角色间的冲突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村党组织,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但与党建引领者的角色相比,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对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期望更侧重于资源传输者。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在履职期间若消极地应对资源传输者这一角色期望,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可能会在党支部建设和其他组织化行动中消极应付。驻村第一书记的另一个角色是组织协调帮扶队员履行好相应的职责任务,这时候他的身份就是驻村帮扶队队长。“国家政策规定,我们要建强村党组织,但是当地政府、村上和村民希望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有时候还要处理协调各类矛盾,所以我们压力很大。”(GT002)

  

由此可知,当驻村第一书记的三种工作角色发生冲突时,需要在竞争性角色之间进行选择,可能产生角色紧张、工作满意度低甚至角色疏离的逃避行为。但是,当面临相关单位的考核评估时,驻村第一书记会转向考核评估应对者这个自我身份认同。因为角色之间的干扰方向,取决于外部压力和角色的突出性。这可能导致驻村第一书记对工作角色要求作出更消极的反应,而将自我的角色定位为考核评估的应对者。

  

2.家庭-工作角色冲突

  

社会中任何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相联系的。在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的背景下,工作生活中的角色要求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需求变得不相容,以至于参与工作生活会因参与家庭生活而变得更加困难,反之亦然 。驻村第一书记在家庭中需要扮演“子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角色,同样承担相关的责任,但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工作远离家庭,绝大部分时间在乡村一线履职。这个问题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更加明显,因为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和家庭的意义和相对优先性。“文件严格要求这些驻村书记和帮扶队员每月在村14天、驻村18天(含开会、培训、外勤),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村里住着。”(ZF020)

  

可以看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和家庭的两地化使其承担的家庭角色很难渗透到工作场域,其在工作场域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难渗透到家庭,所以空间距离强制将其工作场域和家庭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以及低渗透性、低灵活性的强边界组织。也就是说,工作和家庭角色相结合所带来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性会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变化而降低,导致工作和家庭角色的兼容也更加困难。

  

此外,这种角色压力在已婚已育的女性中表现更为明显。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已婚生育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子女照料和教育的责任,驻村后她们大多只能依靠远程网络满足部分家庭角色的要求。“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问题,在这里我不敢开车,村里面没有公交车,如果想要坐车就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可能半天等不到一辆车。”(GT010)

  

由此可见, 工作或家庭领域中的角色要求是工作-家庭冲突形成的内在条件,驻村第一书记需要协调工作和家庭两个因空间距离而产生的领域,以及伴随而来的角色种类和内容。如果应对不当,工作与家庭之间就会失衡,并且有可能会带来诸如身心健康受损、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因此,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说,协调好家庭关系也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多重角色下的行为困境

  

互动主义认为,角色是经由包含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而产生的。个体行动者处在一个或多个互动系统中,每个系统运行会影响到系统中的个体行动者,因此社会中个体行动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每个社会个体行动者紧密联系的。当驻村第一书记在执行国家规定的职责任务时,需要兼顾属地政府或领导安排的具体任务,处理各类应急突发状况。除此之外,还要履行力所能及的部分家庭责任。“说实话,我们有时候特别忙,既要履行国家规定的责任,还要处理一些镇、村上的紧急情况,还要关心家人以及跟镇、村干部处理好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我们在行使自己角色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导致角色的行动积极性和动力受挫。”(GT001-4)

 

总之,驻村第一书记很难同时扮演好多个角色,其中任何一种角色产生紧张状态都会影响到其他角色,并且会呈现出角色内或角色间的冲突。驻村第一书记长期在此情境中分散精力,无法以等量的情感兼顾到每个角色,会使驻村第一书记在多重角色的压力和冲突下感到身心疲惫和力不从心。

  

(三)驻村第一书记角色冲突调适路径

  

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角色冲突问题。罗伯特·卡恩认为,角色冲突会使社会成员产生角色压力或心理冲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个体身心受损、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下降,产生消极情绪甚至离职意愿。相关实证研究表明,采取积极的冲突调适策略可以减少角色压力的负面影响。因此,调适角色冲突对于驻村第一书记嵌入而非悬浮于农村社会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也对实现干部嵌入治理目标尤为重要。

  

1.健全激励关怀机制,促进组织文化建设

  

在正式组织当中,对工作者的激励会影响到他们对规则的遵从意愿。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物质激励可以增加其家庭收入,降低家庭成员的经济压力,同时能减少其因驻村而无法及时承担家庭责任的愧疚感;精神激励则可以增加驻村第一书记参与基层治理和帮扶时的成就感。


韩默尔等人通过准实验研究发现,提供了家庭支持行为的培训和进行自我干预之后,能有效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应当建立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角色塑造行为和创造性工作-家庭管理。情感支持包括在讨论工作-家庭问题时让驻村第一书记感到舒适,并向其传达同理心。工具性支持包括有效回应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家庭角色要求。榜样行为是指组织展示有效的工作-家庭管理策略。创造性工作-家庭管理旨在以促进工作内外效率的方式重组工作。

  

人类寻求社交、参与意义创造,并通过与群体中其他人的关系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认同。所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加强驻村第一书记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互助支持系统的建立。例如,一起搭车回家或者定期组织以驻村干部家庭为单位的活动,以获取驻村干部家庭成员的支持。

  

2.学会自我疏导,寻求家庭支持

  

对于感到工作影响家庭的驻村第一书记,应主动尝试建立“家庭支持系统”,通过与家人的有效沟通,提高家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宽容,使家人主动分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从而降低家人对其家庭领域角色的干涉,以免进一步对工作产生溢出影响。另外,还需要从心理上设定边界,如明确一个月回家几次、多长时间;分清哪些是家庭中自己必须承担的,当这部分与工作有冲突时学会寻求工作伙伴帮助;而那些必须自己承担的事务则可以让家人协助解决。

  

3.盘活心理资本,学会自我调节

  

减少角色冲突的另一个策略是柔化感到角色冲突的信仰体系。驻村第一书记要善于挖掘自身的心理资本,理性审视驻村帮扶工作对于嵌入式治理的重大意义,用坚韧、乐观、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心态认识并践行驻村帮扶工作;以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干劲,为乡村谋发展、为群众办实事;通过户外运动、与他人沟通等有效手段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锐意进取的工作状态对待驻村生活,充分发挥“六大员”的重要作用,引领群众致富、推进乡村振兴。

  

4.创新管理机制,帮助人员休整

  

管理缺位可能是导致工作人员产生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工作场所不再仅仅与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取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制一般会根据工作性质,让工作人员选择在哪里完成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般而言,工作进度控制的两个方面即工作时间控制和进度变更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帮助驻村第一书记降低所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如帮助驻村第一书记梳理紧急且重要的事件,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提供休假、看护小孩或照顾生病家人等福利方案,以及适当调整驻村第一书记及帮扶队员的管理机制,采取弹性上班时间,使得离家较远的驻村第一书记有较长的时间来调整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管理相互竞争的工作和家庭需求。



结 语


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疏离的重要原因。驻村第一书记对角色冲突和由此带来的困境认识不同,应对策略亦因人而异。但角色冲突并不总是负面的,其带来的困境事实上也为驻村第一书记创造了学习和锻炼机会,这与党开展干部挂职工作的初衷以及通过干部下嵌促进乡村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同时是激发其成长的契机。在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中帮助其明晰自身角色定位,从政策设计和组织管理角度调适其角色冲突是激发驻村第一书记能动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对特定范围内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探究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整个驻村工作队的角色冲突问题,并从多方调适的角度探讨如何改善其面临的困境,进而缓解角色紧张和冲突,达成干部挂职和嵌入式治理的实际效果,可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驻村第一书记乃至整个挂职干部的工作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为促进驻村队伍建设、改善干部挂职制度运行实效提供一定参考。


〔责任编辑:马 丹 陈爱丽〕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4年第3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赵远跃|政策补丁何以推进政策创新?

2024-06-03

王 越 蔡华杰|《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价值

2024-05-31

邹昀瑾 郭 彬 陈 功|政策试验的合作生产与技术赋能路径

2024-05-30

《东南学术》2024年第3期目录

2024-05-1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南学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